今天咱们聊点硬核的:稀土。这可不是普通的矿产,而是被称为“工业维生素”的战略资源——手机芯片里的永磁材料、电动车电机的核心组件、导弹制导系统的精密零件,甚至隐形战机的涂层技术想配资怎么找平台,都离不开这几十种不起眼的金属元素。最近中美之间围绕稀土的博弈再次升级,每一个数据波动背后,都藏着大国角力的深层逻辑。
先看一组耐人寻味的最新数据:中国海关总署7月中旬披露,6月份对美出口的稀土磁体数量较5月暴涨700%,创下三年来单月最高纪录。这份“厚礼”刚送到美国,财政部长贝森特就迫不及待在华盛顿智库演讲中放话:“谈判可以慢慢来,我们需要加入一些‘必要条件’。”所谓的条件,竟是要求中国停止从俄罗斯和伊朗进口石油,否则将对价值5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100%关税。这场定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闭门谈判,注定从一开始就布满暗礁。
美国这算盘打得够精,刚捧稳稀土这个 “饭碗”,就急着给两国谈判塞私货,可中国早已看穿其心思,布下了三条堵路之策。第一条路,精准堵截“绕道进口”的漏洞。过去两年,美国企业为规避中国对锗、锑等战略矿产的出口管制,想出“曲线救国 的法子:将中国原料低价运往泰国、墨西哥的加工厂,稍作加工后再转运美国,以此洗白“中国血统”。但从今年5月开始,中国海关启动“稀土溯源专项行动”,对所有过境稀土制品实施原产地核查。一个月内,泰国的锑锭出口量暴跌92%,墨西哥的锗晶体出口直接归零。6月中国锑出口总量同比下降88%,锗出口量更是锐减95%,美国企业的“囤货计划”彻底泡汤。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报告显示,美国半导体企业的锗库存仅能维持45天,而重建替代供应链至少需要3年。
第二条路,用“信息模糊化”策略收紧稀土管控。表面上看,中国6月扩大稀土磁体出口像是释放善意,实则可能是 “最后的晚餐”。英国《金融时报》援引欧盟驻华商务参赞的消息称,中国的管制还在加码。最明显的信号是开采配额的异常变动:2022年稀土开采配额同比减少20%,2023年虽维持不变,但打破了“每年分两批公布” 的惯例 —— 往年4月就该公布的第一批配额,至今杳无音信。这种不明确告知外界今年供货量的方式,让国际买家心里没底,美国更是慌得不行。美国通用电气的新能源部门为确保风电设备生产,不得不将稀土采购价抬高30%;特斯拉上海工厂甚至暂停了Model 3高性能版的生产,只因稀土永磁电机的核心材料断供风险加剧。
美国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。在稀土加工领域,中国掌握着90%的全球分离产能,这种优势不是短期能撼动的。澳大利亚 Lynas 公司曾试图在马来西亚建厂打破垄断,但因环保标准问题多次停工,投产进度落后计划4年。美国本土最大的稀土矿“芒廷帕斯”虽已重启,但缺乏分离技术,产出的稀土精矿仍需运到中国加工。这种“挖矿在中国境外,加工在中国境内”的格局,让美国始终受制于人。
贝森特想把石油贸易与稀土谈判捆绑,显然低估了中国的战略定力。中美前两轮谈判好不容易在农产品采购、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上积累的信任,可能因这种“政治勒索”再度崩塌。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早已明确表态:“将稀土问题政治化,只会加剧全球供应链动荡。”事实上,中国对俄伊石油进口一直保持稳定——2023年俄罗斯取代沙特成为中国最大石油供应国,伊朗的凝析油进口量也同比增长15%。这些贸易不仅用人民币结算,还带动了上海原油期货的国际影响力,这正是美国最不愿看到的“去美元化”趋势。
更关键的是,中国的反制工具箱远不止稀土。从钨、钼等战略性金属,到光伏组件、电动汽车电池等高端制造品,中国在多个产业链环节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。美国商务部近期的内部评估显示,如果中国限制石墨电极出口,美国钢铁行业将在6个月内陷入全面停产;而若停止供应稀土永磁体,F-35战机的年产量将从150架骤降至30架。
斯德哥尔摩的谈判桌前,美国需要明白:稀土不是可以随意拿捏的筹码,而是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客观结果。中国从不刻意挥舞“稀土大棒”,但也绝不允许别人拿稀土当“政治武器”。关税谈判就该聚焦关税,把石油贸易、地缘政治扯进来,只会让本就复杂的中美经贸关系更加棘手。
未来几个月,随着中国稀土开采配额的最终公布,这场博弈可能进入新阶段。美国若继续玩弄“极限施压”的老套路,恐怕真要面对“稀土荒”的现实。毕竟,在战略资源的棋盘上,谁掌握着核心产能,谁就拥有最终的话语权。
参考资料:《外媒关注中国稀土磁体6月出口激增》
《美财长称美中第三轮磋商下周举行,瑞典发声:将主办美中新一轮会谈》环球网
《“中方严厉打击走私转运,这两种关键矿物出口大幅下降”》观察者
《中国确定2025年稀土金属配额》俄罗斯通讯社想配资怎么找平台
上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